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76篇
  免费   4379篇
  国内免费   1604篇
工业技术   43259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949篇
  2022年   931篇
  2021年   1298篇
  2020年   1439篇
  2019年   1305篇
  2018年   1086篇
  2017年   1362篇
  2016年   1280篇
  2015年   1318篇
  2014年   2031篇
  2013年   2101篇
  2012年   2370篇
  2011年   2481篇
  2010年   1892篇
  2009年   2049篇
  2008年   1745篇
  2007年   2283篇
  2006年   2305篇
  2005年   2011篇
  2004年   1674篇
  2003年   1718篇
  2002年   1414篇
  2001年   1203篇
  2000年   1056篇
  1999年   784篇
  1998年   638篇
  1997年   473篇
  1996年   453篇
  1995年   325篇
  1994年   304篇
  1993年   215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5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济阳坳陷新近系地层油藏特征--以太平油田为例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由于河流相沉积受控于古地貌形态,并在凸起边缘部位形成地层超覆圈闭,因此济阳坳陷新近系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太平油田主要含油层段为新近系馆陶组下亚段,根据构造演化、沉积储层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认为“网毯式”输导体系是该油田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古地貌控制了地层的分布和储层的发育程度;地层超覆边界控制了各砂层组的含油性,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地层油藏组合。  相似文献   
62.
63.
研究了具有新型结构的双膦胺镍配合物N,N-双(二苯膦基)-对甲氧基苯胺二氯化镍-甲基铝氧烷(PNP-N i-MAO)催化体系对苯乙烯聚合的催化性能,考察了聚合温度、n(A l)∶n(PNP-N i)、PNP-N i的浓度和苯乙烯的浓度对催化活性、苯乙烯转化率、聚苯乙烯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并用核磁共振和凝胶色谱对聚苯乙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温度25℃、聚合时间1h、n(A l)∶n(PNP-N i)=300、c(苯乙烯)=2.3m ol/L、c(PNP-N i)=0.4mm ol/L、甲苯为溶剂的适宜条件下,苯乙烯的转化率可达95%以上,催化活性达到5×105g/(m ol.h)左右。核磁共振和凝胶色谱表征结果显示,所得聚苯乙烯为无规结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104,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w/Mn约为2。  相似文献   
64.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高应变速率超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并评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高应变速率超塑变形机制,描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高应变速率超塑变形中的一些理化现象,说明了变形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总结了具有高应变速率超塑性能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性能,并指出了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高应变速率超塑性研究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65.
实验考察了胜利孤东稠油井下催化水热裂解和乳化/催化水热裂解降黏效果。所用催化剂为水溶性铁镍钒体系,Fe3+∶Ni2+∶VO4+=5∶1∶1,100 g稠油与30 g 0.5%催化剂水溶液在240℃反应24小时。原始黏度(50℃)11.0和8.36 Pa.s的两种稠油裂解并静置除水后,黏度降低76.2%和75.6%,室温放置60天后降黏率下降小于3个百分点,气相色谱显示裂解后轻组分明显增加,红外光谱显示稠油组分发生脱羧反应且芳环数减少。讨论了稠油催化水热裂解反应机理。所用化学助剂JN-A在油水中均可溶,耐温达250℃,耐矿化度达50 g/L,其水溶液以30∶100的质量比与稠油混合时形成低黏度的O/W乳状液。当水相含1.0%JN-A和0.5%催化剂时,两种稠油水热裂解后的反应混合物为O/W乳状液,黏度仅为319和309 mPa.s,静置除水后的稠油降黏率增加到86.5%和87.3%,其中的轻组分含量进一步增加。该井下乳化/催化水热裂解复合降黏法成功地用于孤东两口蒸汽吞吐井,稠油井作业后初期采出的原油黏度由~9 Pa.s降低到1 Pa.s左右,随采油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约50天后超过4Pa.s。图2表6参5。  相似文献   
66.
本文结合“ODS清洗剂消费淘汰项目”的实施,并对新型超声波清洗机及新型ODS清洗液进行了工艺试验,阐述了超声波清洗技术是贵/廉金属复合材料生产过程中无可替代的清洗技术。  相似文献   
67.
金属泡沫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陈祥  李言祥 《材料导报》2003,17(5):5-8,11
综述了金属泡沫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液相法制备金属泡沫材料包括气体吹入法、固体发泡剂法和固体—气体共晶凝固法、熔模铸造法、渗流铸造法、喷射沉积法以及粉末加压熔化法等制备方法。采用金属粉末烧结法、浆料发泡法等制备工艺可以从固相制备金属泡沫材料。电沉积法以及气相沉积法可用于制备高孔隙率的金属泡沫材料。最后简要总结了金属泡沫材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68.
用CMOS工艺实现VSR光电集成接收机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0Gbit/s速率的甚短距离光传输系统VSR(Very Short Reach)中的接收机。分析了几种有希望用于VSR系统的CMOS工艺兼容的光电探测器。提出用CMOS电路实现VSR光电集成(OEIC)接收机的可能性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9.
大型连杆流线简易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大型连杆流线的简易试验方法及其评价原则。该方法可清晰显示流线,并适合任何尺寸和形状的锻造连杆的流线试验。  相似文献   
70.
Thre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Au‐nanoparticle/CdS‐nanoparticle arrays are organized on Au/quartz electrodes for enhanced photocurrent generation. In one configuration, Au‐nanoparticles are covalently linked to the electrode and the CdS‐nanoparticles are covalently linked to the bare Au‐nanoparticle assembly. The resulting photocurrent, φ = 7.5 %, is ca. 9‐fold higher than the photocurrent originating from a CdS‐nanoparticle layer that lacks the Au‐nanoparticles, φ = 0.8 %. The enhanced photocurrent in the Au/CdS nanoparticle array is attributed to effective charge separation of the electron–hole pair by the injection of conduction‐band electrons from the CdS‐ to the Au‐nanoparticles. Two other configurations involving electrostatically stabilized bipyridinium‐crosslinked Au/CdS or CdS/Au nanoparticle arrays were assembled on the Au/quartz crystal. The photocurrent quantum yields in the two systems are φ = 10 % and φ = 5 %, respectively. The photocurrents in control systems that include electrostatically bridged Au/CdS or CdS/Au nanoparticles by oligocationic units that lack electron‐acceptor units are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the values observed in the analogous bipyridinium‐bridged systems. The enhanced photocurrents in the bipyridinium‐crosslinked systems is attributed to the stepwise electron transfer of conduction‐band electrons to the Au‐nanoparticles by the bipyridinium relay bridge, a process that stabilizes the electron–hole pair against recombination and leads to effective charge sepa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